央广网西安12月12日消息(记者刘昱) 近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指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3》增刊报告发布,其中在“2023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列表上,陕西西安位列第20名,这也是西安首次进入全球前20。
报告指出,在这些中国科研城市中,根据调整后的份额,增幅最快的4个城市为西安(38%)、深圳(33%)、广州(29%)和天津(26%)。
西安“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由2021年的第35位、2022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20位。在感叹西安市科创排名速度增幅之快的同时,令人不禁思考:何以西安?
步入西安未来AI计算中心,多个黑色机柜排列整齐,在监控运维室内的智慧大屏上,监测着十余项实时数据。在这里,遥感监测、智慧交通等场景迎来数智化变革。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科技部批复建设的全国9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之一,也是西部首个、目前全国第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目前,已建成的一期项目AI算力达300P,堪称西部“最强大脑”。
据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该中心可提供AI算力300P,每秒可进行30亿亿次半精度浮点计算,相当于1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同时运算,24小时可处理数十亿张图像、数千万人DNA、10年左右的无人驾驶数据。
截至目前,未来AI计算中心已与全国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组织合作。同时,该中心联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同推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秦岭·西电遥感脑大模型”、西北工业大学“秦岭·翱翔流体力学大模型”、中科视语“秦岭·秦川交通大模型”等多个大模型研究,打造了高校科研院所与计算中心的两创融合试点,通过形成人工智能“政—产—学—研—用”闭环,逐步提升西安AI领域的科技转换、人才教育培训和政产学研用融合水平。
未来AI计算中心“政产学研用”的发展模式是西安多数高新科技领域的典型模式之一,这与西安市作为科教大市,科教智力资源高度集中密不可分。
据统计,2022年,西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突破百万,达到101.32万人,位列全国第7。西安还拥有国内航天1/4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
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西安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快速发展方面,其优势及特点明显。首先,西安科教学科门类齐全,尤其是工科实力强,在航空航天、精密机械与成套装备、空天动力、能源化工、金属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机构众多,综合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其次,制造业门类齐全,几乎涵盖了全部制造业门类,推进高水平发展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半导体等重点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再次,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形成了从全国招生、对全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才教育培训能力,这个“从全国来、到全国去”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是西安市永葆科学技术创新实力的根基。
“西安的科教资源是很具有优势的,现在西安打造很多孵化器平台,帮助高校的成果走出校园、走出实验室,最后变现。很多科技资源的富矿,如果很好地挖掘出来,得到产业转化,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双向奔赴’,包括西安的人才、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汇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屈晓东介绍。
目前,西安正着力推进“3+N”国家人才平台建设,实施“西安英才计划”,支持1000名高校院所科研人才服务企业,打造15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同时,着力建设一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和离岸创新中心,逐步提升城市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国际影响力。
今年11月初,2023全球硬科学技术创新大会在西安举办,再一次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西安这一硬科技策源地。作为西安最具科技特色的盛会,全球硬科学技术创新大会自2017年至今已举办七届,已成为提升西安硬科技品牌影响力,开展国内国际更高层次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本届大会发布的“西安硬科技重大突破”的内容中能够正常的看到,西安市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在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科学六大领域,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攻克了“卡脖子”技术难题。
屈晓东认为,每年举办的硬科技大会具有特别强引力场,能更好地吸引各方的人才、资本汇集。“创新主要是靠技术,但是也要靠资本。假如没有资本这个变量,是很难去走产业化的道路。城市科技的品牌打造,对其技术的转化、资本的引进有很大帮助。”
而在硬科技大会的背后,一个个硬科技企业、一项项科技成果已在这座古老的土地上破土拔节。
“西安很早就提出了‘硬科技’概念,也一直在倡导新科技。在政策上,给予了我们这类科技公司很多扶持,特别是科创项目的倾斜,要远大于别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重视。所以在全国几个城市的对比考量下,公司最终选择在西安落地。”西安奥卡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奥卡云)CEO陆博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公司以软件定义存储、智慧物联网为核心,涉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自2017年在西安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拥有6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发明专利,4个国际专利,先后通过ISO9001、CMMI3等多项认证。现在已经成为陕西省后备上市企业、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对西安奥卡云的支持和扶持,是西安市对待科技类公司的一个缩影。企业与当地政府的良性互动,对高质量科创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张胜和记者说,打造更好环境,政府要履行好“需求创设者”“天使投资人”“首发用户”三大职能。当好“需求创设者”,面向新赛道新领域创设新的重大技术需求比如在农业领域创设无人农业技术需求等,加快开辟形成新的赛道新的领域。当好“天使投资人”,在存量与增量“双管齐下”,设立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现有企业技术创新,把存量做强做优;资助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做大增量。当好“首发用户”,优化政府采购目录管理机制,打通新产品的市场准入通道,通过政府采购来引领工业级、消费级用户群体采用创新产品。同时,企业核心是要当好科学技术创新主体,要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坚持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
张胜认为,要打响“科创之城”名号,西安还需要在科技成果供给侧发力。一是加大关键核心研发技术部署,特别是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卫星互联网等新赛道新领域加大重大科学技术项目部署,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二是营造更好的技术交易环境,特别是技术成果交易的服务环境,加快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拉近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距离,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企业。三是大力培育硬科技上市公司。“科创之城”最好的“招牌”是拥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科技企业。
近些年,西安市不断加大关键核心研发技术部署和支持力度,培育了世界最先进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增材制造排名世界前列的铂力特、国内首家隐身材料华秦公司等一批硬科技实力公司,而这一些企业既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城市的品牌。
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双中心”),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标志着西安科学技术创新迈向高水平发展新阶段。
西安“双中心”的获批建设,有利于牵引西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全国经济布局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加速形成优势互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区域经济布局。面对机遇,西安又将如何破题、抢占先机?
西安市副市长孟浩在接受央广网专访时表示,“双中心”建设让西安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版图中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为进一步强化硬科技对全市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推进“双中心”建设,西安市制定了《快速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据介绍,该《措施》中,在推进科学技术化方面。主要是支持全市“5+2”重大科学技术设施建设,让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催生尖端产品,延伸形成产业。在推进技术产品化方面。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中试转化平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加大产品应用场景供给,突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
同时,在推进创新生态化方面。大力引进科学技术人才,探索产业急需人才“校招企用”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打造创新互助基金生态链,健全“股贷债保”联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推进产品产业化方面。培育氢能和储能等领域硬科技企业,全力发展新兴终端产业,加速数字赋能产业,布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园区,支持链主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等平台。
今年9月,在十四届西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中强调,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高质量建设“双中心”,坚决扛起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抢抓“双中心”建设重大机遇,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决策机制,加快建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谋划、勇于创新,吸引更多资源、汇聚更多力量服务基础研究,瞄准行业未来发展、产业链安全加强应用类技术攻关,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
近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指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3》增刊报告发布,其中在“2023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列表上,陕西西安位列第20名,这也是西安首次进入全球前20。
来源:bob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4-12-06 1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