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安客户案例

张晓峰:中国城市夜经济的发展走势与建议(图)

  夜间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城市活力、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就业的核心引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消费结构升级,夜间经济从单一的餐饮夜市向文化、娱乐、旅游、运动等多元业态延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本研究以长沙、成都、西安、青岛、杭州、南京等典型城市的夜经济项目为案例,通过一系列分析其发展路径、运营模式与实践经验,揭示中国夜经济的发展规律与核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夜经济规模持续扩张,2022年市场规模达4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0%,预计2025年将突破62.3万亿元,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重从2019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35%。增长动力大多数来源于三方面:政策层面,全国超200个城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从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升级到监管创新形成政策合力;消费层面,居民收入增长推动消费观念转变,年轻群体夜间消费频次每周达2~3次,单次消费时长2~4小时;技术层面,移动支付普及率超90%,外卖、直播电商等新业态重构夜间消费场景。

  夜经济呈现“梯次分化”特征: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国际化业态和高端消费为核心,夜经济活力指数超90分;第二梯队包括成都、重庆、长沙、西安、青岛、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依托文化特色或网红效应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指数在70~90分;第三梯队为多数省会城市及地级市,以传统业态为主,同质化竞争突出。东西部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夜间消费总额占比达65%,中西部仍以餐饮、零售等基础业态为主。

  餐饮主导:占比60%~65%,涵盖烧烤、小龙虾等夜宵文化,以及高端主题餐厅、网红小吃街,如长沙坡子街、重庆洪崖洞火锅集群。

  娱乐多元化:传统KTV、酒吧占比下降,密室逃脱、剧本杀、电竞馆等新兴业态占比提升至15%~20%,成都、西安等地夜间演出市场年均增速超20%。

  文化融合加深:历史街区改造与夜间文旅结合,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文化实景演出、南京夫子庙夜游项目,文化体验类业态占比达5%~10%。

  运动休闲崛起:成都“以动兴夜”模式带动夜间运动消费,游泳馆、瑜伽馆夜间营业额增长20%以上,成为新增长点。

  长沙夜经济以“24小时城市”为定位,2023年夜间消费占比超40%,五一商圈、太平老街等核心区域年接待游客1.5亿人次,“夜色最长沙”品牌享誉全国。

  特色街区打造:重点培育10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如坡子街、渔人码头、扬帆夜市、东瓜山、泉星美食街、四方坪夜市等,成为热门打卡地。五一商圈、阳光壹佰凤凰街、梅溪湖(梅澜坊)街区、红星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主题活动举办:常态化开展“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活动,每周六推出沉浸式焰火秀,吸引大量游客,多次登上抖音热榜。同时,组织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市民游客可去都正街得乐社、笑工厂感受演艺文化;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省湘剧院聆听传统戏曲;到大悦城沉浸式体验现代戏剧魅力。2024年新推出的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上座率超九成,年轻人占七成,复购率达三成。

  业态丰富与创新:拥有充足的延时消费业态,如24小时书店、餐厅、便利店等。平均约2000人拥有一个便利店,便利店指数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各类经营主体在美团平台的即时零售订单占比全国第一,24小时零售外卖指数居全国第五。截至2024年底,足疗按摩门店突破6000家,年交易额达120亿元,居全国前五之列。此外,积极推动夜经济与“新消费”融合,培育新消费品牌143个,分布在餐饮、零售、美妆等多个细分赛道,产生文和友、茶颜悦色等2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

  总投资170亿元,政府投资占30%(用于基础设施与环境改造),社会资本占70%(商业项目与文化设施)。

  业态均衡多元:餐饮(45%)、文化娱乐(25%)、购物零售(15%)、文化体验(10%)、运动休闲(5%),坡子街湘菜夜市与解放西路酒吧街形成互补。

  政府创新“四容许”管理模式(容许临时占道、出店经营等),街头艺人持证上岗,降低商户运营门槛。

  市场化运营主导,引入专业公司管理五一商圈,通过“橘子洲焰火”“湘剧夜游”等活动提升文化附加值。

  经济效益:年产值超1000亿元,带动就业50万人,社会投资回报率12%~15%。

  核心经验:深度挖掘湖湘文化,通过“文化+商业”融合构建独特IP,政策包容性与市场活力形成良性互动。

  以“以动兴夜”为核心,将夜间运动与休闲消费结合,2023年夜间运动业态营业额同比增长21%,形成冰纷万象滑冰场、桂溪公园网球场等标杆项目。

  场景打造:聚焦宽窄巷子、文殊坊、峨影“1958”、西村、优品天地等街区。宽窄巷子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文艺演绎、美食餐饮等业态,是成都平原宜居休闲与时尚生活的典型代表;奎星楼街作为宽窄巷子“后街经济”承载街区,汇聚网红打卡、文艺演出及特色饮食文化;文殊坊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新消费定位,打造夜间打卡走廊、特色民宿体验区、非遗和手工艺作坊体验区等,并引进Livehouse西南首店;峨影“1958”依托影视文化,发展文艺演绎、美食休闲等业态;西村强调前卫、艺术等气质,发展运动休闲等业态;优品天地围绕社区商业,发展美食餐饮、休闲水吧等业态。

  设施建设与风貌改造:推进灯光工程改造,打造休闲、自然、和谐的照明体系。在不同街道塑造特色景观,如奎星楼街的文创生活景观、泡桐树街的慢生活体验景观等。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建设地下停车场、优化临时停车区。

  消费供给优化:深入挖掘天府文化内涵,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延长开放时间,提升蜀风雅韵、金沙音乐剧等文化项目品质。鼓励特色商业街区引入24小时不打烊文创书店、工坊体验、特色餐厅等,推动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

  总投资50亿元,政府投资40%用于夜间照明与公共体育设施,企业投资50%布局商业场馆。

  业态突破:传统场馆延长营业时间(游泳馆夜间营收增长25%),新增夜间攀岩、电竞馆等新兴业态,“运动+餐饮”跨界融合(如运动主题酒吧)。

  政企合作:政府制定夜间运动规划,企业负责专业化运营,社区组织健身俱乐部培育消费习惯。

  开创“运动夜经济”新赛道,通过场景创新激活中年群体消费潜力,为同类城市提供业态升级范本。

  拥有首批10个夜间聚集区、26个夜间消费地标及80个特色商业街区。各街区定位明确,老城根Gpark将花钱的那群人定位在35岁以下,融入国际时尚、高科技、汉文化等理念;大唐西市汇集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元素,成为文化平台;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针对白领阶层,突出夜间休闲特色,与周边商圈错位互补;北院门、永兴坊成为网红美食打卡地标;德福巷酒吧街区是文艺青年聚集地;曲江创意谷推出“深夜食堂”主题的夜间创意生活模式,举办艺术灯光节等活动。

  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唐不夜城、周至水街等运用夜间亮化手法、科技互动装置、植入文创元素等,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场景创新上,利用老旧厂区、闲置商业资源打造新消费场景,鼓励景区和街区举办主题灯会、光影秀等活动;形式创新上,大唐不夜城不断推出新的表演形式,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盛唐密盒等。

  形成以2个都会级、10个城市级、25个区域级商圈为主体,以商旅文观光、特色餐饮、购物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夜西安”消费体系。商旅文观光型集中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等景区;特色餐饮型集中在北院门、永兴坊街区;购物休闲型集中在小寨商圈等。夜间经营业态多元,深夜食堂、24小时健身馆、剧院等满足多元需求。

  2018年以来,出台《关于推进夜游西安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抓好重点培育,通过鼓励发展24小时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举办夜间消费活动等方式,提升夜间经济聚集区品质。利用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促消费活动,《长恨歌》《西安千古情》等夜演品牌场场爆满。此外,多部门联合出台支持“户外经济”“夜间经济”。

  青岛以啤酒文化为核心,打造“啤酒+夜经济”特色模式,青岛国际啤酒节成为全世界知名节庆活动,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带动夜间消费收入超50亿元。

  总投资80亿元,政府投资占25%(用于节庆活动举办、基础设施改造),社会资本占75%(啤酒主题街区、酒店餐饮等)。

  业态结构:啤酒主题餐饮(35%)、节庆活动(25%)、海滨夜游(20%)、购物零售(15%)、文化演出(5%),形成“啤酒城+海滨景观+历史街区”的联动格局。

  政企协同举办啤酒节,政府负责活动审批、安全保障,企业负责招商运营、品牌推广。

  季节性与常态化结合,啤酒节期间集中引流,日常通过啤酒博物馆夜场、啤酒主题餐厅维持热度。

  经济效益:带动就业8万人,啤酒相关产业夜间收入占比达40%,投资回收期约7年。

  核心经验:将地方产业特色与夜经济深层次地融合,通过节庆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实现“短期爆发+长期稳定”的收益模式。

  杭州依托电商与数字化的经济优势,打造智慧夜经济生态,2023年数字化夜间消费占比达45%,武林商圈、湖滨步行街成为智慧应用标杆区域。

  总投资120亿元,政府投资30%(用于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平台建设),社会资本70%(新零售、数字娱乐项目)。

  业态创新:直播电商夜间专场(25%)、无人零售(15%)、智慧夜游(20%)、数字文化体验(20%)、餐饮零售(20%),如湖滨步行街的AR导购、无人超市等智慧设施。

  政府搭建“夜间消费大数据平台”,整合客流、消费、交通等数据,实现精准管理与服务。

  企业主导数字化业态创新,如银泰百货的“深夜直播带货”、宋城演艺的“数字宋城”夜间实景演出。

  经济效益:数字化夜间消费年增长35%,带动就业12万人,社会投资回报率18%。

  核心经验:以数字技术重构夜间消费场景,通过数据赋能提升运营效率,形成“线上引流+线验”的闭环模式。

  南京依托六朝古都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打造“夫子庙-老门东”夜间文旅集聚区,年夜间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夜间消费收入占比达38%,成为“文化夜游”典范。

  总投资100亿元,政府投资占40%(用于历史建筑保护、文化IP打造),社会资本占60%(商业运营、业态引入)。

  业态结构:文化体验(30%)、餐饮小吃(25%)、旅游零售(20%)、夜间演出(15%)、休闲娱乐(10%),夫子庙夜游、老门东非遗体验、秦淮河画舫等形成特色业态。

  政府主导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与IP开发,如“秦淮灯会”“金陵寻梦”实景演出等文化项目。

  市场化运营历史街区商业,引入专业团队管理商铺招商与业态升级,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效益。

  核心经验:严格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通过“最小干预”原则植入现代业态,实现“文化传承+商业发展”的双赢。

  依赖门票或政府补贴(如西安),或过度依赖流量变现(如重庆洪崖洞),多元化收入体系缺失。

  成本结构失衡:人工、能耗、营销成本占比超70%,多数项目投资回收期超8年。

  60%以上项目集中于“餐饮+零售”,剧本杀、VR体验等新兴业态区域分布不均,二、三线城市复制一线城市模式现象普遍。

  夜间公交覆盖率仅为日间60%,停车位缺口30%~40%,西安、重庆等项目因交通拥堵导致客流流失。

  多部门监管导致审批效率低(如夜市占道需城管、文旅等多部门审批),重庆洪崖洞因协调滞后多次出现客流管控失误。

  部分项目过度商业化破坏文化本真性(如部分历史街区),部分项目因过度强调文化而忽视商业变现(如西安大唐不夜城)。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中国夜经济已过高速增长期,需从追求客流量转向消费质量。重点提升文化体验、技术应用、服务标准,如成都通过运动场景创新吸引中高收入群体,杭州通过数字化提升复购率。

  从“同质化”到“差异化”:二、三线城市需避免复制“小吃街+灯光秀”模式,应立足本地资源:工业城市可开发“厂区夜游”,农业城市可打造“田园夜市”,边境城市可结合“跨境文化”,形成错位竞争。

  从“单点发展”到“集群联动”:未来夜经济将从单一项目向区域集群升级,如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秦淮河”联动、重庆“洪崖洞-解放碑-朝天门”片区发展,通过交通接驳、业态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从“短期流量”到“长期价值”:网红效应难以持续,需通过文化沉淀、业态迭代、会员体系构建长期竞争力。如长沙通过持续的文化活动(焰火、演出)培养消费习惯,杭州通过会员数据优化服务,实现“流量-留量-复购”的转化。

  文化驱动型城市:长沙、南京需拓展“文化+研学”“文化+电竞”等衍生业态,降低对餐饮的依赖;建立文化IP授权体系,通过衍生品销售增加收入。

  网红型项目:洪崖洞应增加“夜景+沉浸式演出”等高的附加价值业态,提升人均消费至100元以上;借鉴杭州数字化经验,通过智慧系统优化客流分配。

  政府主导项目:西安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通过“付费体验区+免费游览区”平衡公益与盈利;建立市场化的成本分摊机制,减少财政依赖。

  产业融合型城市:青岛可延伸“啤酒+文创”“啤酒+体育”产业链,开发全年常态化业态,避免季节性波动。

  数字智慧型城市:杭州应扩大技术应用场景,向二、三线城市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形成产业生态。

  完善夜间交通:加密公交夜班线路,推广共享停车位(如长沙五一商圈);在大型夜经济集聚区建设临时停车场,采用动态收费调节车流。

  智慧化改造:部署客流监控系统(如重庆洪崖洞分时段限流)、智能照明系统(如南京夫子庙节约能源改造)、应急呼叫设施,优化消费体验。

  简化审批:推行“一证通”管理(如成都夜市商户“一证经营”);对夜间临时活动实施“备案制”而非“审批制”,缩短流程。

  财政支持:设立夜经济专项基金,对新兴业态给予3年税收减免;对文化IP开发、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补贴。

  监管创新:建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如上海、北京),统筹多部门协调;制定夜间噪音、卫生等柔性标准,平衡商户与居民利益。

  中国夜经济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其高水平发展需以特色为根基、以市场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以技术为支撑。未来,只有那些能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短期流量与长期发展的城市,才能在夜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经济转型与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bob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5-07-29 14:41:15